兰海说成长·世界读书日,给0-14岁孩子的100本书
家庭教育
01、小朋友为什么不理解“时间”?
最近看到一个国外的街头采访。节目组拿着一个时钟对路过的孩子,问同一个问题——“钟上显示的是几点?”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孩子竟然回答不上来。
有的孩子直接回答不知道;有的孩子对着钟表,皱着眉头研究了好一会儿,依然说出了错误的答案。评论区一片热闹:有的人在吐槽国外小孩不懂常识,也有人联想到自己孩子在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
的确,如果孩子不能够充分理解时间的概念,会产生诸多问题:写作业慢、做事磨蹭、一打游戏就到深夜......这些都是生活中再常见不过的场景,相信大家都能深切体会。
02、时间管理有多重要?
仔细观察身边的人,有的人做事总是井井有条,从不见他熬夜工作和学习;而有的人却经常手忙脚乱,为了赶工,熬夜爆肝成为日常。而这两种人,就像不平行的放射线一样,往往会走向泾渭分明的两条路。
萧伯纳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物质:高效率和低效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
毫不夸张的说,优秀的人绝对都是做事高效的人,他们往往是时间管理和规划的高手。而一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需要从小培养。
管理学的鼻祖是一个叫泰罗的美国人,他曾获得过全美网球赛的双打冠军,以及奥运会高尔夫球赛的第四名。在不同的运动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运动天才吧?
其实不然,泰罗的身体素质很一般。泰罗的成功依靠独特的训练机制,他为自己专门设计了网球拍和高尔夫球杆。通过提高训练效率,在运动天赋一般的情况下,将训练发挥出最大的效能,打败了强大的对手。
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够学到:时间管理能让我们更加幸福,帮助我们完成梦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才是时间管理的本意。
03、培养孩子时间管理能力
说到这个问题,要向大家科普一个概念——那就是“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了解时间的顺序,比如孩子明白起床要先穿衣服、再刷牙、然后吃饭;一个是了解时间的持续性,孩子不看手表,也能感知时间过去了多久。一般认为,孩子在3~5岁时,初步能理解时间的先后顺序;孩子在5~8岁时,才能发展对时间持续性的理解。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呢?
◆父母们需要注意:具体的时间概念,并不是父母给孩子规定几分钟,而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看,再在能力范围内定时间。
你光嫌孩子慢,你了解他做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吗?所以,我们可以花一天时间,在家观察孩子做一件事需要多长时间,才不会去凭空制定时间要求。
◆在日常生活中多说时间关键词:按照“日”、“周”、“月”、“年”的顺序来,顺应孩子的生物钟,多讲讲跟时间有关的信息。
比如起床时不要直接让孩子穿衣服,而是说“起床啦,我们要穿衣服了。我们先穿好外套,然后去刷牙”,或是睡前告诉孩子“妈妈唱完歌,你就该睡觉了”等等。这些话语坚持下去,会让孩子对时间形成一定的条件反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让秩序形成习惯:孩子的作息习惯一旦形成,我们就不要随意改变,固定起床、玩耍、午睡的时间,让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当一切都有秩序时,孩子自主的就会去做相应的事。试想,如果教孩子起床后叠自己的被子,每天如此,那孩子自己就知道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叠被子,根本就不用催。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写在最后:
孩子做事拖拉不是病,是成长的必经阶段。父母们不必过分焦虑,也不应过度催促。选取科学的育儿方法,孩子做事效率就能倍增!
与此同时,我们要明白:孩子大部分的行为和习惯,都是从爸爸妈妈那学来的。要想孩子做事情不磨蹭、作息有规律,父母需要先反省:自己是不是“拖延症晚期”、“懒癌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