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海400电话400-819-1133

年轻的思想者 | 是什么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评价?

作者: 穴舒萌发布时间: 2019-12-05 来源: 兰海说成长官网 关键词: 孩子对父母的评价

  上周四我们分享过14岁男孩《我的理想:无金钱体系》(猛戳),作者详细分析了无金钱体系的可行性,甚至为此进行了调研,不得不说,这个观点让人看后眼前一亮,今天的文章,节选自学员穴舒萌的论文《什么影响了我们对父母的评价——从二战时期孩子对父母的评价说起》。

  作者从二战时期几个孩子的故事中,发现了影响孩子对父母评价的因素,对于每个影响因素,还进行了小范围的问卷调查,孩子们在问卷里的回答是如此真实,引人深思。

文章作者穴舒萌

  我们每个人都会评价别人也都会被别人评价,父母经常评价孩子,在生活中孩子会听到其他人对父母的评价。但是孩子很少评价父母,即使有评价,父母也很少知道,这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影响。

  有人认为父母很严,对他们的要求很多,所以他们之间间的关系可能会很紧张。也有人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少。这就给家庭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家人之间时不时会发生争吵,孩子的叛逆严重,状况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离家出走,家暴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也有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很不容易,会去体谅父母。还有的孩子认为父母会为他们分担一些烦恼,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融洽,孩子能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不过这些评价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这些评价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当然也会向坏的方向发展。而我们是根据什么来评价父母呢?又是什么因素影响我们对父母的评价呢?我将从二战时期孩子对父母的评价来探索这个话题。

  在二战期结束后,纳粹军官成了战犯,大家公认他们是残忍的,而这些战犯的孩子有些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好人,就如艾妲。不过也有一部分孩子,如尼克拉斯,他会评价自己的父亲是罪大恶极的战犯;他们认为自己的父母是错误的,是坏人,他们会直面媒体,甚至会批判他们的父母。有些人小的时候与长大对父母的评价会有改变就像玛格丽·施佩尔,回避自己姓氏,从小到大对父亲的评价有所改变觉得父亲是残忍的战犯。

  为什么孩子们会对父母有着不同的看法?他们的评价为什么会有改变?

  接下来我将通过《纳粹的孩子们》、《偷书贼》中的尼克拉斯、艾妲、玛格丽特、莉赛尔和小汉斯的经历来分析他们对父母的评价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因素影响孩子们对父母的评价截然不同?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对评价有着重要影响。

《纳粹的孩子们》、《偷书贼》

  在纳粹官员的孩子中,尼克拉斯·法郎克的父母对他和他的兄弟姐妹的态度截然不同。

  尼克拉斯·法郎克的父亲是汉斯·法郎克,臭名昭著的“克拉科夫屠夫”。在汉斯上大学的时候,他的思想开始极端化,近乎偏执的方式迷恋德国文化及德国强盛的理想。

  1923年,他入纳粹党的“冲锋队”。在1926年,在纳粹党的“奋斗”蹿升一期间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的辨护律师。希特勒任命他为波兰总督时,他说“我很高兴终于有机会对犹太种进行了身体攻击。他们死得越多就越好。”母亲是布莉姬特·赫布斯特。二十九岁时成为巴仁义利亚议会的秘书。

  尼克拉斯·法郎克则认为他的父母是战犯,并且写了许多读书批判他的父母和纳粹党,他直面媒体揭露他的父母的所作所为。

  尼克拉斯说:“他死的时候我才7岁,我没有哭。到监狱探望他时,他说:‘尼克啊!再过三个月,我们就要全家一起在家一过圣诞节!’我想:他怎么到现在还在说谎?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他居然还对我说谎?”。

  而他的两个姐姐却回避媒体,会不定期的去看望他的父母。她们相信自己的父亲是为了维护和平,否认她们的父亲参加了残杀犹太人的活动,也不相信会杀死那么多犹太人。

  法郎克夫妻跟小孩比较疏离,不太会给他们温暖。法郎克家的孩子都不记得小时候父母曾经亲过他们或抱过他们,他们说他们的父母只是忙着过各自的生活,他们不太记得父母在身边的情景,负责照顾他们的人是保姆。

  但是法朗克夫妻对待尼克拉斯并不像和对待其他孩子一样,即便他们二人比较疏远小孩子,但对尼克拉斯确是对待陌生人一般。尼克拉斯·法郎克得不到像兄弟姐妹那样的关爱。尼克拉斯的父亲会问他:“你是谁,小陌生人?你根本不是我们家的人,对吧?那你到我们家是要做什么呀,小陌生人?”在他长大后也就是二战后,他的父母成为了战犯,同盟国家将他的父母禁锢了起来。

  与此相比的是,像艾妲·戈林,她也是纳粹高级官员的孩子。

  艾妲的父亲赫尔曼·戈林从一开始就在希特勒身边效力,没有什么比权势带来的特权更能吸引他。国家秘密警察——盖世太保,以及包括柏林市郊奥拉宁堡在内的最初的几个集中营都出自他的构想。

  戈林在女儿的心目中自始至终都是个“棒的不得了的父亲”。她说“我爸爸不是什么狂热分子,我们可以从他的眼神中看到和平……我深爱着他,所有人也都看得到他有多爱我”她认为父亲带给她相当多的好处,特别是在她出行的时候,因为大家只要知道她的名字,就会介绍当地名流绅士给他认识。

  一名法国资深记者描述了他在1990年间试图采访戈林女儿的情景。艾妲坚定的表示:“我不接受任何采访。”不过她还是借机强调一点:“我的姓氏从来不会对我造成问题。正好与此相反,它是我的骄傲……我父亲在德国依然很受欢迎。媒体不喜欢说这件事,但媒体无法反应舆论。巴伐利亚政府曾经使我的母亲和我受苦,但人民一直支持我们。”最后她补上一句当作总结“我深爱我的父亲,至少你可以写出这点。”

  她对自己的父亲的评价与尼克拉斯完全不同。

  “小公主”是父亲的掌上明珠。戈林对这个女儿感到非常骄傲,并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来陪她。他跟她一块玩,带她跳舞,抚爱她,逗弄她,对她疼惜有加,他喜欢让她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

  艾妲的最初几年人生就是在大排场中度过,父母无微不至的围绕在她身边宠爱她,小公主的世界无限美好。如同她的母亲在日记中所做的记述,小女孩过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从不知道战争导致的物资缺乏是什么滋味。

  艾妲持续生活在对父亲的崇拜与热爱中,她否认父亲所犯的罪行,艾妲确信父亲跟迫害犹太人的史实完全无关。

  艾妲和尼克同样是纳粹高级官员的孩子,但是两人对父母的评价却有天壤之别。他们都享受了作为纳粹高级官员的孩子的特权生活,在生活中最大的不同是得到父母的关爱不同。所以,我认为关爱程度影响孩子的评价。

  在发放的10份问卷中,我分析了关爱程度和对父母的评价。

  虽然不知道有没有必然的影响,但是可以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关爱程度与对父母的评价是不是存在相关。9个人都觉得父母对自己“非常关心”,1个人认为父母“比较关心”自己。

  比如有人说:“爸爸每天都通过询问我妈有没有和我联系来希望得知我的情况。表面上不在乎我,一听到我有什么情况会非常重视。妈妈给我的感觉是出现任何事背后都有她的支撑,会和我一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也有人说:“当我在学校发生矛盾时,他们无条件支持我的任何合理决定,在我决定要打人家的时候告诉我了后果以及他们会准备好医药费,合理但又支持”。

  其中9个人对父母的评价比较正向,比如“善良、幽默、温暖,开朗、向上”等。还有1个人对父母的评价是“神奇”,不太明确是不是正向的。

  从我的问卷中发现,父母对孩子关爱程度比较高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评价也比较正向。

  其次,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程度也影响着孩子对父母的评价。

  也许小的时候对父母的评价是一个,等长大了之后对父母的评价又是一个样。纳粹时期也是孩子们小的时候,官员的孩子们普遍都认为自己的父母是好人,自己的父亲是保家卫国的英雄。但是二战后当他们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父亲是战犯,大部分纳粹官员后代都拒绝再生育儿女,避免自己的姓氏传递下去或都想要改掉自己的姓氏。就像玛格丽特一样。

  玛格丽特是阿尔贝特·施佩尔的幺女,她的父亲被称为“恶魔的工程师”。玛格丽特很年轻就结婚了,冠上了尼森这个夫姓,早已不再用“施佩尔”这个娘家姓氏。

  年轻时候的她不肯把父亲看成罪犯,因为他从不曾亲手杀过任何人。她不愿意正眼面对父亲必须为第三帝国那些年的事背负的责任。玛格丽特小的时候和希特勒照过相,觉得父亲很伟大。这是因为她不知道她的父亲是一个集中营工程师。

  在纳粹孩子幼年时期他们的父母并不会向他们谈论犹太人和自己的工作的。可等玛格丽特长大后却急于改掉姓氏,并写了书做批判。因为她已经知道自己的父母都做过什么。

  玛格丽特一开始了解的父母是善良友善的人,而等长大了她从社会的对父母的反馈和他人对父亲的看法中知道了父亲其实是个残忍的战犯。但当她长大了,在2007年,她出版了一本书《你是施佩尔的女儿?》,她在书中描绘了她在纳粹领袖的建筑师阴影下度过的人生。她回想父亲的事,感到满心怨恨,心中浮现一个个问号,他怎么会将自己的才能贡献给那样一个政权?

  玛格丽特难以接受自己的身世,但她喜欢保有完好无缺的儿时记忆,而且不希望被迫感觉自己因为曾经发生的事而背负原罪。

  就我们而言,小时候父母让我们做一些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有些人会认为他们的父母对他不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经历一些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父母当时那么做是为了我们好。

  我们小时候其实并不了解我们的父母,长大了才慢慢的了解,所以我们对父母的评价有许多的改变。

  我在问卷中询问了一个问题“你从小到大对父母的看法改变过吗?如果改变过,是为什么呢?”

  有6个人的看法没有改变过,有4个人更了解父母以后,也像玛格丽特一样,对父母的评价有改变。

  比如有人说:“小时候觉得我爸妈是万能并且最优秀的人,但渐渐发现可能他们也有做不到做不好的事,就也不是神,都有缺点。却因为这些缺点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更显得弥足珍贵,更凸显爱。”

  也有人说:“改变过。当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明白了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畏难的情绪,很多时候他们也不知道怎么面对我的突变情况,我们需要共同成长。”

  可以看到对父母的了解程度影响对父母的评价。

  社会环境以及我们的价值观也会影响我们对父母的评价。

  在《偷书贼》一书中,莉赛尔的弟弟死后,她被汉斯一家领养。但是莉赛尔依旧想着她的妈妈,她尝试过给妈妈写信,但是莉赛尔的妈妈没有回她信。

  在莉赛尔把自己想给妈妈写信的想法告诉罗莎(她的养母)时,她听到罗莎说:“她最好忘掉她妈,天晓得她妈这会在啥地方呢,鬼才晓得她妈妈咋样了。”

  虽然莉赛尔听到这些令她不解的评价,但是她认为她的妈妈一直是一个好人,她并没有因为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的妈妈有负面评价。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妈妈是一个好人,并没有因为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其次价值观的不同也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评价。

  汉斯是莉赛尔的养父,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小汉斯。因为汉斯之前是为犹太人工作,所以他很难成为纳粹党。而在小汉斯的眼中,自己的爸爸属于旧德——那时侯别的国家都可以任意欺凌这个国,而它的人民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

  长大以后小汉斯发现别人叫自己的爸爸“犹太人的粉刷匠”。“虽然你犯过错误”小汉斯说。汉斯回答“错误?我这辈子犯过不少错误,可没参加纳粹不是错误。”

  “你从来都不关心这个国家,至少不够关心。”当小汉斯看到莉赛尔在读书的时候他说“这孩子在读什么垃圾啊?你该读读《我的奋斗》”

  当汉斯反驳的时候,小汉斯说“你得选择,要么支持元首,要么反对他——我看你是反对派,你一直都是。”他又说“你太丢人了——如今全国上下都忙着清理那些人渣,好让德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你一个大男人怎么好意思袖手旁观。”

  小汉斯认为德国人就要加入纳粹党,犹太人就是肮脏的。所以他强烈的想让汉斯成为纳粹党。但汉斯会认为参加与不参加纳粹党是无所谓的,而犹太人并没有儿子说的那样。因为两人的价值观不同,所以他们给予对方的评价也不同。小汉斯对汉斯的评价也是从自己的价值观出发,所以小汉斯认为汉斯不爱国,认为他是胆小鬼,但是小汉斯并没有考虑汉斯的想法,否则小汉斯最后就不会离开他的家,离开他的父母。

  其实社会环境有时会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莉赛尔没有被环境影响,所以她对自己的母亲的评价是客观的;而小汉斯被社会环境影响,也就是被纳粹影响。所以他对汉斯的评价比较片面。

  在问卷中,我问到“你的父母和你的价值观一样吗?哪些方面一样?”有1个人认为自己的价值观和父母的“完全一样”,有6个人认为“有一点不一样”,有2个人认为“很多不一样。”有1个人没填写。

  为了了解孩子对父母价值观的认可和他们对父母的评价,我问到“你认为你的父母是好的父母吗?你愿意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吗?”

  和父母价值观有很多不一样的2个人都不愿意成为父母一样的人,比如“有些方面好有些方面坏,我不愿意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和父母价值观有一点不一样的和完全一样的7个人都愿意成为父母一样的人,比如“他们为了更好的照顾我懂得我一直在不断学习。愿意,虽然人无完人,但是他们尽最大的努力给我充沛的爱并且一直关心无条件支持我。”

  从问卷中可以看到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一致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度比较高。价值观不一致的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认可度比较低。

  总的来说,父母对孩子越关爱孩子对父母的评价就越高;

  孩子对父母的了解的程度越高对父母的评价也就会越客观,不过评价可能会越来越好,也可能会越来越不好;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环境对孩子价值观的影响会影响孩子对父母的评价,孩子与父母的价值观越相似对父母的评价就越高。

  但是如果不相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沟,代沟大,孩子对父母的评价会不太高。所以我们要和父母多交流。

家庭教育指导师加盟咨询